两天时间左右看完了这本书,只记录,不评价,放上来一些我认为还不错的部分,基本按照书的顺序来的;
即使父母亲吵得最厉害的时候,母亲也会提醒我们,她与父亲的争吵是夫妻之间的事,不应该影响到我们对父亲的孝心。换句话说,我们和父亲之间的是父子情,孝道就是孝道。母亲就是如此睿智和关顾他人。所以,就连父亲直律街的店员一旦遇到工作或个人问题时也会跑来找她。她于1995年辞世前,一直展现出伟大的领导特质。
我一生坚信忙碌是一种治疗。人必须工作,工作能将身体和心灵结合起来,一并治疗。一个有工作的人会比别人早起,晚上又因为需要恢复体力而比别人早睡,这样不会浪费生命。感谢上帝,庆幸我们那时没有电视、没有愚蠢的电子游戏、没有现在报摊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恶俗杂志,那都只为了迎合人类低下和庸俗的本质。
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。午饭后,我内心有点激动,因为母亲的信确实也触动了我。那天真倒楣,碰巧父亲心情也很差。我泊了车,走入店内,看见父亲一张难看的嘴脸。我略带粗鲁地说:“哎,看看母亲的来信。”我记得当时甚至并没有叫他。他只扫了一眼,用同样粗鲁的方式把信搁在一边。
顷刻间,我像火山爆发一样,对着父亲吼叫,差点没揍他顿。我当时25岁,年少气盛。我说:“去你的!你一直没有善待母亲,你现在还这样对她! 你这个人渣!他瞪着我,试图用眼神阻止我说下去。店里的两三个堂兄走过来尝试稳定我的情绪。我不管一切,夺门离去。
一周后,父亲心脏病发进了医院,之后便再也没有出院。三周后,他再度心脏病发,于1948年12月26日死于冠状动脉血栓。
当时,我并不知道父亲的健康已出现问题。但显然,我跟他大吵之后,他的情况便急剧恶化。有时我会想,我是否加速了他的离世。
银行家只奉行简单信条:把钱借给不需要借钱的人。当你身无分文时,银行视你如麻疯病人,避而远之。这真是世间一大讽刺。我不完全责怪银行家。我只是认为银行业是一个无情的行业。我常说:“银行家不是我的朋友。只是在我的朋友当中,碰巧有一些银行家。”
在我创业时驱使我努力赚钱的首要原动力就是银行家对我的羞辱。除非你能奋力爬到岩礁顶部,否则便有被淹没的危险。我心想,该死!难道这就是商界?这就是资本主义?如果这还不能激励我们进取之努力赚钱,向那些银行家还以颜色,还有什么更能鞭策你向前呢?
当时的我充满自信,热血沸腾。我鄙视殖民统治者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种族主义行为。我记得一家叫夏巴·义利( Harper,Gilfillan)的洋行在其收款单上赫然印着:“欧洲职员签署后,收据方为有效”。我想,如果他们能这样毫无廉耻,公然侮辱其余的95%员工,他们不是疯了,就是要自取灭亡。如果我是他们其中一个本地员工,我一定会在公司内部捣乱。试想,公司不是鼓励员工“努力工作,换取回报”,而是鼓吹白人永远高人一等,所凭借的就只单单那生而有之的肤色!
当我受骗时我不会大发雷霆,我只会记在心里。我自已犯错失足踩入洞中,扭伤脚踝,甚或骨折,那又可怎样!我只能等待伤痛自愈,继续前行。
我也曾被带去过这些俱乐部。那里有麻将牌局,酒吧区摆放着许多椅子和沙发。男人四处游走,年轻女子围坐身边。表面上充满玩乐,但内里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在发生。
吉隆坡有很多华商每晚都光顾这些场所,形成一种腐败的文化。他们会以灌下一整瓶白兰地来炫耀,这真是再愚蠢不过。
我想这真是天助我也。当他们沉迷玩乐时,我却专注于构思生意大计。而且,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,给予英国人或其他白人公司的优惠正逐渐减少。
年轻时,除了努力工作,我一直心无旁骛。我会花尽心思去构想一个既富诚信、又能赚钱的商业大计,然后不遗余力地去实践和推进。为此我每天工作不少于12个小时。除了1947年与碧蓉去香港度蜜月和1951年跟母亲一起去欧洲6个月之外,我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。我每一天都在工作,包括星期天在内。那时,我的体重大约只有100磅(45公斤),骨瘦如柴,但我一心只顾工作、无时无刻鞭策着自己向前。
我从来都是一个专心聆听的人,这是我与生俱来的特性。
生命中最糟糕的不是没有食物,而是没有做人的尊严。
大米贸易并不是特别有利可图,但交易量很大。每当市场有混乱时,价格便会飞涨。如果你不是晚上到夜总会豪饮至被酒精冲昏头脑,又能一早爬起床的话,你便能在米价飞涨前打电话到曼谷赶紧入货。
我不断扩阔视野,就如磨砺自己的武器。我每天清晨七点半到八点便开始工作,一直到晚上十点到十二点才收工。我不断从旁观摩他们的办事方式,观察他们哪些地方犯错,并发誓不要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。
我总觉得智慧就在我们的身边,俯拾皆是。能有系统地学习固然是好,但其实只要你愿意学习,你便能如呼吸一样,萃取到智慧。不过,要做到这点,你必须先提升自己的感官,听得更细心嗅得更深入、看得更敏锐,然后便可以如呼吸空气般地从周遭汲取到智慧。
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。每天醒来,你必须专注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上。很多年轻人浪费时间追逐最酷的跑车和其他物欲。但我很早就意识到,这些只是奢侈享乐的象征,只会引诱你偏离重要的事情,忘记了生活的真谛。于我而言,我专注于赚钱,但渴望追求的并不是钱本身,而是希望从汇聚造王者和决策者的商业世界中崛起,并且登上云端。
由于没有人从旁教导,所以我去伦敦时便不断观察英国人如何做交易,并不时询问一些有关运作机制的问题。为了试水我有时会做5或10批货的单(每批货为55公吨)。若亏蚀了,也不会招致大损失;若赚了,也没什么大不了。我就是透过这种方式去学习,并从中去开始感应市场的脉搏。
只有中国人才懂得这种行之有效的公关技巧 — 自已省吃俭用,却对朋友慷慨大方。
如果罗伊·泰敏说:“我会买进。”我就跟风买进。这种方法四次有三次都奏效。我会在当日。选取我认为有良好直觉和最佳判断力的人,然后支持他。
人真得要生逢其时。
一切统计资料尽在脑中,并且不断更新。当台风弗洛拉袭击古巴时,我运用智慧去推测市场反应。你不能在大家买入时跟着买,也不能待大家都抛售时才出货。你必须比别人走快两三步,快一步都还不够。
我发现,只有一种方法能进行遥距贸易,就是“节奏交易”—这是我自创的一个词。在学跳探戈或桑巴舞时,你就会知道跳得好全靠节奏。老师会告诉你,现在左脚往后、往后、往前、侧步。而且节奏出错,你就必须专注去听音乐,再重新找回平衡。千万不要让任何人,包括坐在身边的至爱对你说:“罗伯特,伸出右脚。”旁观者越介入,你就越糊涂。所以,即使你时间掌握不好出了错,只要注意节奏,你是会重新跟上的。在交易中,如果我感觉节奏出了偏差,我就会减少交易量,以降低风险在我的商业生涯中,节奏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概念。
你要知道,信息俯拾皆是,关键在于你能否在芸芸众多资料中抓出亮点。
在我的工作生涯中,经营食糖让我最为忙碌。从1958年起之后整整35年间,我一直都没有真正放松过。自1963年起,我每年去两三趟欧洲和美国,还有日本,偶尔也去一下澳大利亚,加上短暂停留东南亚各国,我在家好像没有待过一周以上。可以说,我几乎没有亲眼看着我最大的五个孩子成长。
酒店业跟其他行业一样,聘用员工最重要看三点,才能,品德和勤奋程度。三者缺一不可。
其他商人可能要到法院去起诉这个家伙。但我想,人生中能退则退。生活本来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。你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是通情达理的,你必须面对现实,并假设所有人都不近情理。毕竟,我还挣到了一半兑换外汇的利润。我拿回自己的钱退得一干二净。我甚至不想去谈那块地皮的增值。
但很快我就发现,这是一个不讨好的任务。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,许多国家级的项目开始时都有很好的目标,但后来便会慢慢被扭曲,直至最终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。理念的推行者启动项目却不会跟进落实。
任何生意都有艰辛的一面,否则傻子也成富翁了。
母亲头脑清晰,思维敏捷,判断客观。她博览群书,对各国发展了如指掌。无论是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,所以每当我遇到难题时,我就会去找她。有时,我只是跟她闲聊,没有直接提出问题,只是旁敲侧击地听听她的意见,便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智慧,知道该如何行事。如果我和同事之间相处得不愉快,我也会去见她,因为我有时也需要一个肩膀让我好好地哭一场。听罢我的倾诉后,她寥寥数语便能让我平静下来。
这种骨肉相残的争斗持续了两年或三年。我在尽力管理生意,鹤青的孩子们到处散布关于我的恶意谣言。我不能为此去咨询母亲的意见。有一次我去探望她,正想提起这件事,我看见母亲脸上掠过一丝极度痛苦的表情。她的回应,大意是:“年,他们也是我的孩子。你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。我在这件事上不能表态。”她眼见家族不和,痛心疾首,但作为长者,她必须不偏不倚不愿置评。
每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建立自己的一套原则,时刻记在心中。我不相信通过学习便能成为出色的商人。我认为观察自然规律胜于听从别人的忠告。我在父亲的身上看到精明,在他的商业关系中看到一些非常人性化的素质。母亲则用她的智慧深深影响着我。除此之外,没有其他人能真正影响我。事实上,我在其他人身上首先看到的是弱点,然后我再从反面去学习。我一旦观察到他人的弱点,就会告诚自已千方不要那样。
我在学校读书时很少能考进前五名。即使这样,打从很年轻时我就明白,前五名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不会出类拔萃。他们往往自视过高,他们当中大多数的价值观和想法都是错误的。我想:“现实生活可是截然不同的。”在学业上考取高分的学生总是被大多数同学所羡慕。但他们一旦获得成功,常常会冲昏头脑。如果你去研究他们一生的轨迹你会发现,他们后来往往都很失败。因为自大悄悄然占据了他们,而且总是发生在最为危险的年纪。
我聘请员工或与人做生意时,我很注意对方是否有虚荣心。我发现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承认错误。你如果去恭维他们,他们就会加速自我膨胀。恭维是最廉价的贿赂。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部分人都很爱虚荣。而事实上,无论男或女要成功,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谦逊。人必须保持谦虚低调因为无论今天你有多强,总有一天会有人比你更强。无论你有多少物质财富,都要紧记,人不是孤立生活的,我们永远都是社会的一分子。
但我在多年的商业生涯中,得到一个结论,就是把这句格言反过来说,或许更能反映现今社会真实的一面,就是成功及失败之母”,因为成功会使人骄傲、轻率。
你身边的人,在你成功时还能看清大局地对你说:“注意啊! 我认为事情不是这样的。”你可能会对此置之不理。但反过来当你身处困境时,不断挣扎奋斗的时候就会要求他:“把话再说一遍。”并且会加倍地聆听别人的忠告。所以,紧记要保持谦虚。谦虚只会让你加分绝不会减分。而且还不用花分文便能得到。
同样地,我相信人应该通过努力工作去积累财富。渐进致富让人学懂节俭和守护财富。他会更懂得关注社会和身边的贫苦大众。因为他自己一生都在辛勤工作,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摩肩接踵,让他更能深切地体恤弱势群体的需求。
中国人非常勤劳。无论在哪里,他们都尝试自食其力。一些移民到当地做车夫,所以当地居民就把中国人与汗臭味连起来,说他们是一群可怜虫。我从来没有理会过这些废话。生活中,人要学会分辨形式和本质。如果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形式,那么我对你此生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存有怀疑。
十有八九,我下次再去时,比方说一年后,那个人已被免职,有更好的人接替了他。我开始对自己、对别人说:在东南亚,坏蛋得以晋升但在中国,坏人都被免职。
我们入座后,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并夸赞海外华人对新中国诞生所作出的贡献,以及他们在中国经济腾飞中持续起到的重要作用。接下来,他说的几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。一件事是“30年后,中国将会成为亚洲最重要最强大的国家,而亚洲将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地区。”邓的语调中并无傲慢,他像是一个年老的圣贤看着能预测未来的水晶球,描述着他看见的一切。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很谦逊,然后他补充道:“我不可能活着看到这一天了,但我可以肯定,这一切都会成真。”(说话的时候是1990年..+.+)
他还说:“郭先生,大家都说,是我给中国带来了如此巨大、快速的发展。他们错了。我实施中国对外开放时大家都在后面推动我。至今,大家仍然在推动我。”他并不是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来邀功,他只是在陈述事实。人民都渴望经济发展。
成功之路总会经历不断的挑战,人们应以柔韧面对每次失败和试炼。如果你在追寻目标时,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,你必须以柔韧、客观的态度走下去,焦虑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达,事实上焦虑只会使问题恶化,它弱化大脑,最终击垮身体,使人们死于挫败感,并对失败产生忧虑。
不要把问题视为一堵砖墙。人可以穿越问题。穿透去另一侧,忘记问题,再重新开始生活。也许你需要从零开始,但生活中总有重生的机会。我们不一定都会成功,但至少我们有机会。
退休的事就不提了吧。
母亲对自己极其严格,她完全拒绝生活中的享乐。她跟我说了无数遍这样的话:“人是为了受苦才降生到这个世界的,而不是为了过奢侈的生活或享乐。”
我是由一些特殊材料构造而成的。孩提时代,我常有缺乏物资和挨饿的经历。如果家佣在厨房里打破了杯子,母亲也会责怪她。当我看到家佣脸上忧愁的表情时,我会被一个问题困扰着,我们怎么才能摆脱贫困?答案是:获取财富。钱财是好是环,我并非裁判,但既然财富是社会的组成部分,我就不得不投身这竞技场。
即使最甜蜜的物质享乐也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母亲的话很有道理:“子女如你,他们就不需要从你那里继承财产;子女若不如你,你的遗产对他们又有仕么用呢?”
拉丁箴言:品德高,体自康。
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。回顾从商的75年。我意识到要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取胜或逆境求存,关键是要有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。我一直很欣赏一句拉丁文:“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”(健康的心灵存在于键康的身体),这正是我早年学校的座右铭。现在每个见到我的人都会问我如何在93岁还能保持健康,而我的答案—在身体和心理上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是良好健康的黄金法则。
拥有健康的价值观亦很重要。为了一个快乐及满足的人生,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几项重要的生活习惯:第一是抑制妒忌,第二是抑制贪念。
我相信每个人天生都有好运和恶运的配额,过着道德的生活能够打开好运的源头,失德败行则会阻塞流向你的好运。
无可否认,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比他人更强的能力和好运。如果你属于这幸运的一群,并将你所拥有的与身边的人分享,这会给你无比的快乐。有着喜乐和满足的人自然会活得长寿。
人应学会谦卑。真正的谦卑须发自内心,对人要怀着慈悲之心。我发现大部分人都会愿意为真正谦卑的人效力,而一个自大傲慢的人在20个“朋友”中可能勉强能找到2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。
我希望年轻人能反省人类在这地球上的真正意义。不要将物质上的满足与快乐混为一谈,金钱并不能带给你一切要懂得分辨真实和幻想。学会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将财富和他人分享。我们在这世界上并非孑然一身。古代的圣人留下了无尽的智慧,如老子就教导我们—人若要过知足的生,就应放弃贪念、尽力过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简单朴素的生活。
结束语:
- 就这些,道理就是这些道理,实实在在的道理,至于能领悟多少,又能实践多少,效果又如何,全看个人造化,知行合一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。
- 另外,我发现一种现象,分明有很多和诸如上边这位伟大的老头做朋友的机会,但是我却会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,从所谓的各种自己也并没有熟透的自媒体中寻求认同感,并且有时还会沉溺其中,有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感觉。我并不是说要脱离实际,而是有些东西显然从这些更有经验的「好朋友」中汲取,然后加以实践是更好的选择。以此为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