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开头:
书常看常新,为了能更好地实践,必须要将某些观点整理,铭记在心,这是我做书摘,写读书笔记的根本目的所在。
以下的观点来自李涛老师著写的《数码摄影后期-高手之路》。
书的概述部分中,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比较喜欢,而且觉得适用于任何方面的学习,特做摘录。
学习体系里面有三个重要指标:
1、取法乎上,寻师经典
2、物先大体,鉴必穷源
3、诚心正意,自证良知
下边是部分详细解释:
1. 取法乎上,寻师经典
原句出自唐太宗的《帝范》:
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。
《孙子兵法》里边也有类似的表达:
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得其下;求其下,必败。
意思很明了,不详细解释。
既然要决定学习,那如何选取学习的榜样或者老师?
自然是去选最顶级的老师,而且还要追问他的老师是谁,他的灵感怎么来的,这样你才能学到最好的东西。关于摄影方面,书中引用了安塞尔·亚当斯的例子,提及除了父亲和音乐老师,还有保罗·斯特兰对他的影响。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追溯,比如去考究绘画对摄影的影响。这就是「取法乎上,寻师经典」。
路过:我自己是联想到了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例子,还有芒格,富兰克林以及书单。
2. 物先大体,鉴必穷源
这句话出自《文心雕龙》,指的是写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有大体的法则,借鉴和引用的内容必须找到源头出处。
如果想要学习一套体系,那么就得先找一个大的框架,这个框架是你这一段时间发展的方向,创作的思路,然后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去找他的根源在什么地方,一点一点追问这个框架里都有什么内容,追根溯源。
中国有句俗话,叫「打破砂锅问到底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一直追,追到头,彻底理解整个体系的来龙去脉,就清楚了。而不至于被不同人的不同说法所左右。因为无论他人怎么说,你都是知根知底的,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,从而在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加笃定(感觉这是所谓的练好内功?)。这就是「物先大体,鉴必穷源」。
另外,书中还提到了除了根源,旁系和衍生也要深挖,这样所有的知识点会相互联系,会汇成一张网,知识点越密,知识结构越严谨,知识面越宽阔。
路过:我似乎只在记单词的时候使用过这样的技能…. 哈哈哈哈 开玩笑。这里我是联想到了芒格所说的跨学科思维,世界是复杂的,如果把自己局限于单一学科,那自己的认知就必然会受限。这也是我花时间看书,多接触其他领域的原因之一。
3. 诚心正意,自证良知
诚心正意是指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,比如说上课时关掉手机,避免分散注意力。释家讲戒定慧[1],戒就是聚焦,诚心正意只干一件事情。
自证良知核心是「证」,就是要亲自去实践,只有实践才能够知道它和你的关系。书中李涛老师提到他十分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,即理论需要实践,必须自己去证明这件事情,它才是良知。
良知就是本能,没有太多的包装,你原始的本能判断就能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,就是这么简单,不需要有人来干扰你(或者没人能干扰得了你?)
路过:话说我现在很迷糊什么才算是好的东西,什么才是对的东西… 很困扰我,学生物的我知道有时候本能不一定是对的……
知行合一:
是指客体顺应主体,知是指科学知识,行是指人的实践,知与行的合一,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,认为知便是行,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,认为行便是知。这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,谓认识事物的道理和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,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情。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,不仅要认识(「知」),尤其应当实践(「行」),只有把「知」和「行」统一起来,才能称得上是「善」。致良知,知行合一,是阳明文化的核心。先有致良知(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),而后有知行合一。
路过:抄着抄着,发现解决了我一直的一个困惑,火鸡的故事就是属于「行吞并知」的范畴,之前对于知行合一的想法只是觉得要将道理加以实践,却忽视了反过来的一点,就是行动必须让道理加以指导(纠正)才行。二者相辅相成,相互印证,缺一不可。
补充阅读
戒定慧三学,又称三无漏学:
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学说,都不能让修学的人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,都是有所缺憾、苦乐夹杂的,现前虽然看似有益处,其本质都是无常变异的,随着因缘变迁,就会转变成烦恼显现苦相,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“有漏”之学。“无漏”意指没有三界生死结䌸的缺憾,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、止息烦恼。
三无漏学包括了“持戒、禅定、智慧”三者,亦即“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,由慧起修”,分别对治人的“贪、瞋、痴”三毒。防非止恶即为戒,戒能伏贪爱心;息虑静缘即为定,定能伏嗔恚心;破恶证真叫做慧,慧能伏愚痴。所谓“摄心为戒、因戒生定、因定发慧”,最终可以令学人证得智慧解脱烦恼、究竟涅槃。三者彼此加强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只有精进修行正确的三无漏学,才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。
戒指戒律,定指禅定,慧指智慧
戒定慧三学,持戒是根本,是保证,修定是基础,证是究竟。这三者的次第,我们通常是按持戒、修定、证慧的顺序排列的,所谓“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”。当修行到一定程度,这种顺序又可以倒过来,由于有智慧,有抉择力,你修定就会事半功倍;有了甚深禅定,那你持戒就能够不持而持,自自然然,亳不勉强,每时每刻,一言一行都在戒律中,但又不觉得有戒律的约束了。
碎碎念:
很惭愧,以上三点虽然知道,我一个都没有实践好…. 合不了一…
总结一下:找好老师,深挖学习,认真实践。
后来看书越多,经历越多,越喜欢慎言,保持缄默,于人于己不利的话,坚决不说。一来是你的想法本身不一定是正确的;二来是即使你是正确的,知和行有巨大的落差,你自己知道,却不一定能做得到;三来是即使你是对的,而且也行动了,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。这三点(说到底还是可以归纳为知,行,知行合一能不能做到的问题)不论哪一点出了问题都会让自己觉得苦恼,难度颇高,所以还是不说也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