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-曾国藩传(2)

坚持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 ୧(๑•̀◡•́๑)૭

除了宣讲之外,他还亲自编写了《爱民歌》,采用民歌歌谣的方式,进行爱民教育,这是曾国藩的一大发明。

路过:如何将大道理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播给其他人是个学问,比如毛泽东的做法,用简短明确的大白话,语录,又或者以歌曲喜剧的形式让大众熟知。温斯顿·丘吉尔也说「没受过教育的人多看几本语录是好事情」。富兰克林编撰的《穷查理年鉴》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。这些大人物的做法都是出于教育启发大众的目的,我在思考如何把这个方法用在自身:
于我们自身而已,当我们看到艰难晦涩的大道理时候,可以想办法把它凝练成简短的话语或者形象的比喻,例如:四毛买一块,一块买三块;又比如喜欢 = 熟悉 + 意外;同理,小时候学的名言警句也是;这些对于自己实践很有用。

这个人的做事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,过虽小而必究。他常说“悔生吉”,所谓“悔”,就是总结反省失败。在曾国藩看来,“失败”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,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,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。自己亲自指挥的靖港战役败得如此之惨,让他感觉必须深刻反省,严厉整顿。

路过:学生时期的错题本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曾国藩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,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,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。

曾国藩阅读好友来信,反复回忆既往,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:太自傲、太急切、一味蛮干、一味刚强。

路过:主动地让别人来批评自己,我暂时做不到….

曾国藩终于认识到,行事过于方刚者,表面上似乎是强者,实际上却是弱者。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,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。所谓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”,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”。所谓“大柔非柔,至刚无刚”。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。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、麻木、圆滑、机诈,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。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,圆滑柔软,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。只有海纳百川,兼收并蓄,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,达到胜利的彼岸。

路过:所以与其去争论一个人「强」或者「弱」,不如去看这个人做出了哪些实实在在有价值的事情。「清官无用」,「水至清无鱼」,「咬人的狗不叫?」我也一直不大喜欢太过死板的人…

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:偏激,好名,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;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;做事有始无终;待人接物过于怠慢。

那么怎么做呢?也是四条:做事平心静气,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,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;更多地揄扬他人,表扬他人的长处;做事有始有终,越到后来越慎重;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。

路过:这和富兰克林的打卡表好像,都是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加以改正,并且培养好的习惯。不过这两个人的形式不一样。以及这四点我也需要学习,1、遇事平心静气,换位思考;2、更多地夸奖别人,而非批评;3、做事有始有终(即使很多事情烂尾了,也没有人管你);4、接人待物要诚心敬意。

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“大悔大悟”之年,经过一年多的乡居,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。后来他回忆自己的这一变化说:“昔年自负本领甚大,可屈可伸,可行可藏,又每见得人家不是。自从丁巳、戊午大悔大悟之后,乃知自己全无本领,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,故自戊午至今九载,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。”

路过:我一直觉得我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,并且觉得这些人好厉害… 有点儿自愧不如,这点我倒是一直「知自己全无本领,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。」可能从来就没有变得和曾同学一样厉害吧,嗯,要谦逊。

曾国藩原“以忠诚为天下倡”,以为仅凭忠义相激,就可以让部下出生入死。但阅历既久,才发现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多。他认识到“不妄保举,不乱用钱”,则“人心不附”。只有诱之以“名”,笼之以“利”,才能网罗天下英才。

路过:这和道理只能用来约束自己是一样的。你不能期望其他人和你一致,毕竟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样。

从表面上看,江南大营的失败是偶然中了围魏救赵之计的原因,实际上,则是咸丰皇帝的错误战略原则导致的。在咸丰“先拔本根”的原则指导下,和春等人轻敌贪功,战略目光短浅,专注南京一隅,轻视上游。大营进围南京之后,和春孤注一掷,顿兵坚城之下,将全部主力都投入围城任务,没留游击部队。这一战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,使大营“有围兵而无备战之兵,有守兵而无备剿之兵”。再加上中了围魏救赵之计,调出一万多名精兵,导致防线全面崩溃。

路过:灵魂发问:摊上一个不靠谱的领导怎么办? 而且对于古代入仕之人,有且只有一个大领导,想跳槽也没地儿… 人似乎真得要生逢其时。

“十一月初,城中粮尽,升米银一两,尚无从购觅。饥民满街市,哀号之声不绝,死者相继于道。凡草根树皮以及水草浮萍旧皮箱等物,无不取食;甚有将人尸分割煮食以充饥”。

路过:日常惜福,我真得生活在一个不错的时代。希望能够长长久久。

“天下无易境,天下无难境;终身有乐处,终身有忧处。” 大功克成之际,往往烦恼尤多。

路过:是啊,所以期望,或者说奢望到达一个「易境」,一直处于「乐处」,终究是一件不大理性的事情。佛家说:人生皆苦。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求不得苦,怨憎会苦,爱别离苦、五阴炽盛苦(色,受,想,行、识)

补充知识,很有意思,概括得很精辟:
五盛阴苦

忽然又想到了之前写的时候查到的戒定慧三学,又称三无漏学

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学说,都不能让修学的人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,都是有所缺憾、苦乐夹杂的,现前虽然看似有益处,其本质都是无常变异的,随着因缘变迁,就会转变成烦恼显现苦相,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“有漏”之学。“无漏”意指没有三界生死结䌸的缺憾,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、止息烦恼。

三无漏学包括了“持戒、禅定、智慧”三者,亦即“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,由慧起修”,分别对治人的“贪、瞋、痴”三毒。

我觉得佛教的这种提法还和另外一个道理契合,其实人生苦乐掺杂,如果先设定人生皆苦,再找到方法与这些苦难相处,就很容易到达平和之境(我编的词),然后可能会从容愉悦一些,不用开心这个词是因为我隐约觉得开心也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。这个道理是芒格讲的话:人生幸福的秘诀之一是降低期望值。

真要领悟了这个,可能事情就没有难境易境之分,人生也没有了乐处忧处之分。(啊,终于点题了,我的思维太发散了… )。不过书中这里的本意是提醒:别大意,快要成功的时候更加要小心。这个点是没错的。

也就是说,这些天因为江西布政使有意和自己作对,心里非常愤懑。但是我细思古人办事,岂不也是我和一样,经常会遇到掣肘和拂逆。如果怒他人之拂逆,必欲使之顺从,就会采取霸道手段,诛除异己。时间长了,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,给自己带来祸患。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前能够动心忍性,修炼自己的心性,委曲求全,而且还以没有“对立面”而忧心,这才是圣贤的用心。
所以我正可以借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砺我的心性。

路过:富兰克林自传有个类似的故事,他接手一份新工作的时候被原本在那里的职工敲竹杠(以奇怪的名义要求他交「迎新费」),但是他还是把钱给交了,书里是这么说的:

尽管有师傅庇护,我发现还是乖乖地把这笔钱交了算了,因为我相信,跟自己必须朝夕相处的人交恶是愚蠢透顶的。这样一来,我跟他们相处得就挺不错,而且很快就取得了一定的威望。

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智慧的体现,这里有个关键词是「必须」。这提醒我自己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,别随着情绪走,而是想办法如何做事才不「愚蠢透顶」,是比较推荐的做法。(这一点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)

今天就到这里啦,因为发散了好多,导致整体写的就很少。

2020年2月23日 于深圳

(✪ω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