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时代的曾国藩是“人定胜天”主义者,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。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所不能的:“志之所向,金石为开,谁能御之?”在湘军连获胜仗之际,曾国藩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当自负。以为“天下事,果能坚忍不懈,总可有志竟成”。
但是从经历咸丰七年(1857)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后,“天命”二字开始出现在曾国藩的辞典中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他悟到,人力其实是很弱小的。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,人生其间数十寒暑,仅须臾耳。……事变万端,美名百途,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,不过太仓之一粒耳。
时间亿万年没有穷尽,人生几十年实在是一瞬即过。天下至大,人力所能为者至小。
路过:人都会慢慢成长变化的吧,倒不是说认识到了自己弱小就诸事放弃了,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微小,才会选择更加谨慎认真地做事情。
“ 古来大战争、大事业,人谋仅占十分之三,天意恒居十分之七。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,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。”真正出力的人不一定成名,而成名的人不一定能享福,这都是常见的事。“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,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。”富贵功名都是给别人看的,只有心胸开阔,自己才能得到好处。“功不必自己出,名不必自己成,总以保全身体,莫生肝病为要。”
路过:要是早点儿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多好,这样就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愤愤不平了,你要知道,所有的都是生活的常态,你遭遇的事情早已或者正在发生千千万万遍,多看书也会发现诸多类似的记录。就像是《当呼吸化为空气》里,作者一开始对自己的恶作剧而洋洋得意,直到看到了书中记录,也就变得索然无味:
不过,接着我就读到弗吉尼亚·伍尔夫曾经乔装成阿比西亚皇室登上一艘军舰的轶事,再加上旁人的斥责,也就停止大肆吹嘘我们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把戏了。
不如花点儿时间做点儿实际的事情,少说话多做事。这是看书的好处之一。
早在攻下南京前,曾国藩就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:“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,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?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,减去几成,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。”同时兼有高位、大权和大名的人,自古以来,几个人下场是好的?翻读二十三史,可能只有郭子仪一个人结局不错。所以要想收场,就要把权和位这两个字推掉一些,减去几成。
路过:要看书,同时要用书中的知识指导自己。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,不然也不会那么多人在股市里赔钱了。
朱东安说:“曾国藩主要依靠这条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却,缓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,巩固了自己的地位,化险为夷,渡过难关。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,在中国封建社会中,像曾国藩这样恰如其分地完成这种转变的事例是不很多的,而身败名裂、兔死狗烹者则史不绝书。此亦足见其历史经验之丰富、政治嗅觉之灵敏,审事详明,处事果断。”
路过:同上
面对左宗棠的不断攻击,曾国藩采取了如下对策:
一是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,避免火上浇油,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。
…
二是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,不予回答。
…
也就是说,我早就听说左公早晚不停地骂我。然而如果让我也这样骂他,我口笨心拙,肯定骂不过他。不如以一不骂二不听三不管的办法处理,结果也一样是“不胜”,但省心省力。老来精力日颓,正事还忙不过来,听那些颂扬我的话还听不过来。所以有告诉我别人骂我的事,我只听个大概,不让他们说完。
路过:不去听,也不去回应,让自己有事做,因为花时间精力在上边是一件『没用』的事情。
然而官场的潜规则是,上级的本分是严格律己,宣布禁令,下级的本分却是必须过格招待,不遵守这些禁令,这才叫“各得其所”,皆大欢喜。
路过:翻译为:我可以自我批评,效果好不好另说,但是你必须夸我…
成为地方大吏后,曾国藩还遇到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,那就是如何处理礼品。身在官场,你想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。因为官员送礼,送的不光是钱,还是人情。你一点儿不收,就显得你“不近人情”,这不符合曾国藩“和光同尘”的作风,也不利于他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。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,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收下来。
路过:所以觉得不当官一个人乐得逍遥自在… 挺好的
他对此“感激次骨,较之得高爵穹官,其感百倍过之”。按理说,皇帝发了话,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。不过,曾国藩却说,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“部费”还是照给。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,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。
路过:真难…
海瑞为代表的传统清官,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,只承认字面上的规章制度,而对事实存在的潜规则绝不妥协。所以海瑞拒绝任何灰色收入,工资不够花,不得不在官署之中自辟菜园才能维持生活,而偶尔买几斤肉也能成为轰动性事件。
然而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,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,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。海瑞一清如水,必然反衬出他人的不洁。因此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,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,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。
路过:忽然想到了犬夜叉的白心上人附近左右的一个童谣:
净即是污,污即是净
善即是恶,善即是恶
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
白心上人归于土,圣僧归寂百灵山
很好听,附上链接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aZHCtiA9jE&list=RDmaZHCtiA9jE&start_radio=1&t=0
曾国藩不想成为海瑞式的清官。他刻苦自砺,全力内圣,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。因此,他做事更重效果,而非虚名。曾国藩从自身经验总结出,一个人特立独行,必然为众所排斥:“人之好名,谁不如我?我有美名,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远不能及之名者。相形之际,盖难为情。” 因此,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,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。
路过:实用才是最根本的,低调谦虚是推荐的做法。与其言之凿凿,不如故显怯懦。
八里桥之战,清军集中优势骑兵向英法联军发动冲击,却在对手的枪炮打击下如同撞上铜墙一般,马步队损失惨重,损失数千人,大溃而归,相比之下,英法军队的损失却微乎其微……死掉的仅5人。”曾国藩发现,大清军队面对洋人武装,如同幼儿面对成年人,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。这种差距并不是决心、勇气、“良将帅”所能弥补的。
路过:瞟一眼历史就会发现,差距有时候会大到让人绝望.. 人出生的年代真得像是中彩票一样,相比之前,我幸运多了,提醒自己惜福。
和孔子一样,曾国藩内心深处很热爱这个教师工作,甚至比做官还要热爱。
路过:好为人师似乎是个很好的品质,毛泽东是,芒格也是,马云也是…
将帅之道,即所谓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也。待弁勇如待子弟,常有望其成立,望其发达之心,则人知恩矣。
就是说,做将帅的,一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。对待下属,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,这样,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的恩德。
曾国藩说:“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,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。大者得正,而小者包荒,斯可耳。”
路过:嗯.. 观察现实,然后保持理性;
但是,令曾国藩无法理解的是,内阁在发抄这封奏折时,居然将为中国人说话的“五疑”的关键内容删掉了。这样一来,这道奏折就只剩下曾国藩专为洋人说话的部分了。
曾国藩看了《邸报》,目瞪口呆,既然要把奏折公开,为什么要断章取义?他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好。
路过:这样还怎么混,要我我就走掉了…
百姓是随势利而转移的,并无定见,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时,热衷于低成本爱国。但一旦有事,他们往往并不敢往上冲,因此并不足以依恃。鼓动排外热情来对抗外国,只能被人家笑话。办理外交,不能汲汲于个人名声,不能被无定见的舆论裹挟。
他知道,王朝命数之类的事,是上天做主的,自己不必代为做主。自己能做的,只是尽自己的人事。在生命的尽头,他用尽全力,又在洋务上做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奏请派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,推动这个古老而多灾多难的国家向前走了一步。
路过:朋友圈看到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分享的一句书摘:
“吾辈自尽之道,则与运气血战一搏,赌乾坤于俄顷,校殿最于锱铢。”
把运气交给上天,把努力留给自己。
找这句话的时候发现她的一整段书摘,也一并摘录下来吧:
【果果的书架】
最近读完了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,是舍小利而寻大格局的一类书。
柴静的附言描述很准确:“没有飞跃,没有灵光乍现、立地顿悟,他的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,而勉而行,但坚韧之感,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插入直没刀柄。这个路径意味着,以中人之资,人人可为。”
人性里有个弱点是容易高己卑人,我觉得自己也有这个毛病。
曾国藩是少年成名、雄心大志的人,但能自认笨拙,“宁下勿高,宁拙勿巧”,坚持勤勉有恒。以前我偶尔也会觉得,勤与恒是外界强加于人,要磨掉趣味的规范。后来才理解,即使在艺术上,也是费里尼所说的“为了逾越常规,才需要严格的秩序”。
曾国藩给出的两点通道平实近于迂:“不讥笑人,不晚起” ,他说一生从这两句受益良多,可去一切骄慢虚妄。听起来是谁都懂的道理,但他厉害的地方在于践行终身。最近已经坚持了两天,希望也可以践行终身。
看到曾国藩也会有,我有过的那些困难和挣扎的时刻,是一种很大很大的安慰。对于入世的人,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。
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,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,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。不能着急,也不可懈怠。
“吾辈自尽之道,则与运气血战一搏,赌乾坤于俄顷,校殿最于锱铢。”
把运气交给上天,把努力留给自己。
路过:写得真好…
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,仍然勤奋有恒,尽管右眼已经失明,左眼的视力也并不好,但他还是每天在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儿书。有时眼睛实在太疼,就闭目默诵。如同治九年(1870)十二月二十九日,除夕之夜,他晚上闭目背诵。
同治十年(1871)下半年起,曾国藩感觉身体越来越差。我们仅看七月前几天的日记。
七月一日,他说:疲乏之至,不能治一事,非仅畏暑,亦衰颓甚矣。
七月二日:
暑气稍却,温《史记·卫霍传》,疲乏之甚,目若一无所睹者然。
七月三日:
疲乏殊甚,屡次在洋床上,屡次小睡。
四日:
思作文而不果,屡在洋床小睡。……拟作文而不能下笔,在室中徘徊或小睡,困倦若不能自支者。……中气不足,坐卧均觉不宁。
这次旅行让他检阅了兴办洋务的成果,看到军工进展迅速,感觉非常欣慰,但同时长途操劳也让他非常疲惫。回到南京后第六天,他“梦中小解,竟湿被褥”,自己感叹“老年衰弱乃至此极”。十一月三日,因腹泻甚至拉在了裤子上,“急起大解,裤已先污”。然而他仍然每日照常工作,从不休息。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把自己逼到了极限,也让自己的生命终于抵达了终点。
路过:一方面觉得不论多厉害的人终有年老的一天,这很可怕;另外一方面,即使如此衰老失态,还在坚持做事情。对比之下,自己正值青壮年,手脚健全,诸事方便,却做事拖拖拉拉,意志不坚定,总是能找到很多借口,愧疚。总以为自己时间很多,其实不是的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逝,要惜时。
在这一天接下来还做了这些事:接见了一个叫庞省三的人,然后阅《通鉴》二百二十卷。傍夕小睡。夜阅《宋元学案》吕东莱一卷。二更后,与儿辈讲《孟子》“定于一”章又阅《吕氏学案》。三更睡。
他说:“学于古,则多看书籍;学于今,则多觅榜样。”
二月初一日,去世前三天,他在日记里写道:
余精神散漫已久,凡遇应了结之件,久不能完,应收拾之件,久不能检,如败叶满山,全无归宿。通籍三十余年,官至极品,而学业一无所成,德行一无可许,老大徒伤,不胜悚惶惭赧。
二月初二日,去世前两天,他仍然如往日一样工作。但觉特别疲倦,“若不堪治一事者”。到下午,又是右手发颤,不能握笔,口不能说话,与正月二十六日症状相同。只好停办公事。
二月初三日,去世的前一天。曾国藩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,全文如下:早起,蒋、萧两大令来诊脉,良久去。早饭后,清理文件,阅理学宗传。围棋二局。至上房一坐。又阅理学宗传。中饭后阅本日文件。李绂生来一坐。屡次小睡。核科房批稿簿。傍夕久睡。又有手颤心摇之象。起吃点心后,又在洋床久睡。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。二更四点睡。
路过:佩服,能用言语表达什么东西吗,不能,除了学习以致敬。有人夸我自律,我深知自己做得不好,但也难免沾沾自喜。但是和这些人比较呢… 对比是个好的修辞手法。(PS: 即使有一两种能被人夸奖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,这只是自己的事情…)
读书后记:
这不是自传,而是现在的人给曾国藩写的传记,不过即使这样也能一窥曾国藩的生平事迹。我觉得自己一时间不能总结出来什么东西,只能提醒自己多多向其学习。
2020年2月29日 于深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