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抽时间看了李彦宏的直播视频,有一个点感受很深:直播过程中总是提及成长过程中书籍可能的影响作用,就会问到什么时候看了什么书。
我想了下自己的,似乎和其他事情一样贫瘠:小学初中时候受同龄人影响,看得最多的是玄幻小说,第一本书叫《飘邈之旅》,我的眼睛近视和这时候的看书习惯有关系。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在学校爬在被窝里用那时候笔上带的灯偷偷地看,其实那个灯光很微弱,但是因为觉得很有趣,就会去看,即使放假在家也会连着轴看,不吃不喝废寝忘食。这本书加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看了 2-3 三遍。后来发现,这本书质量还算好的,其他的网文小说质量良莠不齐,随着年龄增加便逐渐放弃了。但是这些书,我觉得多多少少还是对早年的我造成了些影响,具体是哪些倒也说不上来。
名著也是看过的,比如《格列佛游记》《鲁宾逊漂流记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之类的,但是到现在几乎没什么印象了,我反而觉得这些书影响不如上边的那些书高。
高中时候应该没时间看书,对看书似乎也没兴趣,现在也不记得了。
所以,早年的我阅读量用贫瘠这个词形容应该是恰当的。
大学以后,看书倒是稍微多了,但是那个时候也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去看书,而不是自己主动想看书,看过的书印象中应该分为三大类:传记类,文学类,历史类,但是你要我具体说上来看了什么书,现在也大多不记得了。传记类应该看过乔布斯的,周恩来,褚时健;文学类貌似日本的书多一些;历史类如大秦帝国,明朝那些事儿。当时候也只是当做爱好来看待,更没有做笔记的习惯(只是被动接受,而非主动思考),我貌似记得也不多了。所以我特别佩服那种看了书就滔滔不绝总结和讲出来的,我似乎更习惯去感受,而非表达出来。
真正阅读量起来的,应该是我来深圳以后(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时间变多了),是近几年的事情,特别是有了微信读书(18 年的时候),很方便看书而且也有统计阅读时长,并且秉持着更加「实用」的目的去看书,比如看了《穷查理宝典》才发现,优秀的人大多有读书的习惯,并且从中汲取智慧;看了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知道了原来阅读还有阅读的方法;看了《毛泽东传》才知道需要好好做笔记,并且有了现在的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;诸如此类。
所以我大概在近几年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地接触阅读,知道自己喜欢和享受,主动去做阅读这件事情,并且希望自己能从中获益(真是迟钝… 我们总是老得太快,而又成长得太慢)。另外,就感性而言,很多时间都是书本陪我渡过的,我很感激这些文字的存在,我想这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提供的。
我发现,看过的书会忘掉,即使自己好好做笔记的想法也会忘掉,只有极少部分才会沉淀下来,看得多忘得多,那看书的意义何在,早几年前看到过一句话,我刚又去搜了下,如下:
『当我还是个孩子时,我吃过很多食物,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。』
嗯,我很赞同。虽然没办法说上具体的,比如什么书的什么观点对我造成了何种影响,但是我觉得现在的我,如一些行为处事,想法看法等,和读过的书有莫大的关系。
本来是打算写读书笔记的,结果发现写自己的阅读经历已经足够长了,考虑到篇幅和时间原因,就延后吧。最后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《穷查理宝典》里芒格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:『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(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)没有不每天阅读的——没有,一个都没有。沃伦读书之多,我读书之多,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。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。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。』
以上,共勉。
2020年5月16日 下午5:45 @S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