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开头:又是一封很戳我的信。
我觉得你说得很对,雄才大略的智慧能够创造出奇迹。可是,现实却是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太少了,更多的人则是泛泛之辈。
令人值得寻味的是,人人都想要有大作为,每个人都想要获取到很好的收获,每个人都不喜欢依靠巴结别人过着平庸的生活,也从来没有人喜欢觉得自己是个不入流的人物,或者觉得自己是被迫进入到这种状况的。
路过:有这些想法的人有一大堆,你没什么特别的;一些人可能连这些都没有,仍旧没什么特别的。
难道我们真的是因为没有雄才大略么?不对,最为实用的成功智慧早就写在了《圣经》当中,那就是“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够移山”。可是就算是知道,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失败者呢?我想,那是因为能够坚信自己能够移山的人并不是那么多,结果最终能够做到的人也不多。
绝大多数人都将那句圣言当成一个笑话,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。我觉得这些执迷不悟的人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,他们错误地将信心当成了“希望”。没错,我们不能用希望去移走一座高山,不能依靠希望获取到成功,也不能依靠希望取得财富甚至地位。
路过:这几句话,连起来翻译成最近的现代话就是:知道了那么多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。 (也不想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..) 。哦,对了,补充一句,根据「词汇心理倾向」,你要是总是念叨这句话的话,你肯定过不好这一生,不信去试试。
信心所产生的是一种我坚信自己能够做到的态度,相信我能够做到的态度则能产生出必备的能力、精力以及技巧。每当你坚信自己能够做到的时候,自然就会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,成功就诞生在成功解决问题之中,这就是信心发挥力量的时候。
路过:我也赞同开始之前假定自己做到或者做不到,这两种心态很影响事情的走向。不过话是这么说,个人觉得有时候自己很难给自己那么大的信心。怎么解决呢,曾国藩同学说过一句话「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,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,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。」逼自己一把,比如项羽同学破釜沉舟的事情。
我从来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,我只坚信信心是成功之父,胜利其实是一种习惯,而失败其实也是一种习惯。如果想要获得成功的话,就一定要取得持续性的胜利,我并不喜欢取得单独的胜利,我要的是持续性的胜利,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,是信心激发了我成功的动力。
路过:想到了王小波同学在说服外甥时说的话「别人的痛苦才是你的艺术源泉,而你去受苦,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。」 同理:你的失败可能会变成别人成功的妈妈,可以,但是没这个必要。
曾经和许多在生意当中失败的人谈话,听过无数失败的理由和借口。这些失败者在同我交谈的时候,经常无意中提到的几句话是:“老实说,我并不认为这个主意行得通。”“我在事情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感到不安了。”“我并没有对事情的失败感到惊讶。”
路过:这就是上文的「词汇心理倾向」(我自创的)。
如果你是抱着暂且试试看,不知道结果到底是好是坏的态度,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失败。不自信,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,当你对你正在做的事情,抱着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,甚至对你所做的事情产生怀疑的时候,你就会找到各种理由来支撑你的不自信,怀疑、不自信。
信心的大小往往决定了成就的大小,庸庸碌碌的人们,自认为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,所以他们自己仅仅能获得很少的报酬,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了不起的事情,那么抱着这种心态,他们可能就真的不行了。
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,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是无足轻重的,时间长了之后,连他们的举止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。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将自己的自信抬高,他们就会在自我认知的时候变得愈发的畏缩,越来越渺小。而他们看待自己的态度,也会影响别人看他们的态度,于是这些人在别人的目光中就会变得更加的渺小。
那些不断积极向前的人,是肯定自己有很大价值的人,这些人通常能够获得很高的报酬,他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艰巨的事情,而最后的结果往往证明了他们真的能够做到。
当我和别人竞争的时候,我想到的是我跟他们是一样成功的,而不是我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。当机会出现的时候,我想到的是我一定能做到,而不是我做不到。
我时常提醒自己: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。
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,想的是一个很小的目标,那么能够预见到成果也是微小的。而想到的是巨大目标的时候,最终就会取得重大的成功。
路过:补充一下,孙子兵法里说这么一句『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得其下;求其下,必败。』
那些能够在自己领域获得成就的人,都是因为能够脚踏实地奉行自我发展和成长计划的人,这项计划训练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报酬,能够获得家人尊重的报酬,获得同事与朋友赞美的报酬,实现自我价值的报酬,成为重要人物的报酬,收入增加、生活水准提高的报酬。
成功到成就,就是人们生命当中的最终目标,它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思考去实现,当然,在任何时候,我都要保证自己的信念不出任何问题。
1903年6月7日 (此时老约翰65岁,小约翰30岁)
写在后边:
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不大自信的人,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,也会把一些事情搞砸,习惯于事情开始之前就降低预期,也确实如书中所说,没做成什么事情。我也尝试分析过原因,后来有在改正。这种类似「自怜」的情绪其实没有任何现实意义,所以说对我来说,这篇深得我心。
放弃是最轻松的事情了,就好比困得不行了,床就在旁边,躺下去就能睡着,睡着就舒服了。这个时候关心你的人会心疼你,告诉你不用那么累;不关心你的人,嘴碎的可能提几句,但是也仅此而已;至于剩下的人,没人会在乎你的。人生终究是一个人的路哇。
考虑到年纪大了以后记性也差了,上边洋洋洒洒写一大堆,最后记得住的可能没几个,为了稍微弥补一下这种缺陷,摘出来其中一句「而他们看待自己的态度,也会影响别人看他们的态度。」(别指望着哪位伯乐发现你这位千里马了,千里马至少得有千里马的样子,把头埋在土里像什么样子…)
2020年5月23日 下午9:21 @S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