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边
关注的一个博主说最近做决策时的两个标准:
1)选择难的;
2)选择带来更多可能性的。
想说说第二个,我觉得很多不同领域的道理是相通的。
比如投资里边有个概念:很多新手关注收益率,其实更重要的是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。所以你要按照风险偏好买股票,买债券,买货基,还有活期保险等,配置不同的仓位以及不买P2P这种可能把老本赔没了的产品。
工作也是,上一份工作加班特别多,大量地消耗自己的时间,身体和精力。既然投资需要资产配置,那为啥可以让一份工作占据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和时间。前同事们以调侃的方式说掉头发,说自己体检的异常项越来越多,我不知道有啥好笑的,甚至有点儿害怕(误)。
生活和关系也是咯,不把自己「押」在一种生活方式(反例是:之前女性的家庭主妇)和一种人际关系。
爱情,友情,亲情统统都要,让这些”行星”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绕着自己的系统。(反例是:最近因为分手上热搜的事情。我觉得可以,但是没必要,不应该让自己因为一个人走丢了就溃不成兵。)
所有的这些我觉得都可以归纳为可能性。
小孩子比大人有更多可能性(知道这个道理后,我就从来不会觉得小孩子是小孩子);
有钱比没钱有更多可能性(所以我开始省钱);
城里的人比俺们村里的人有更多可能性(所以俺挺羡慕他们接了一手好牌,但是牌怎么打看自己)。
属于自己的时间多比少有更多的可能性,所以我辞职了(也有其他原因)。
现在的问题在于:我能不能把这多出来的时间做出来新的可能性,我不知道… 方向是这个。
One more thing: 投资里还有个概念,说与其自己乱买股票,不如买宽基,行业ETF(甚至是定投的方式), 深以为然。同理,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可以试着大概按照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(该读书时读书,该工作时工作),至少不会出大错,免得被生活教做人。 如果天赋异禀,另说。
以下是简短的读书摘要,还是曹德旺的《心若菩提》:
离开了学校,仍然想读书,怎么办呢? 我就捡哥哥读过的书念。哥哥大我两岁。但和我不同,他从小就是个乖孩子,很听话。母亲和老师都喜欢他。
还想读书却不能读了。我就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,边放牛边捡柴之余边自学。看不懂的字,就问哥哥。 哥哥不在身边时,就用《新华字典》和《辞海》查找。
那时的《字典》一本8角钱,是割了一年多的马草攒下的;《辞海》3元钱,是割了三年多的马草才攒够了钱买下的。我靠字典自学读书的习惯,就是这样养成的。一个一个的字,从它们认得我到我认得它们,也是这么一字一字查出来的。
那时,只要是印有字的纸,我都会拿起来读,我的很多知识的积累,都来自于这样的自学。一直到现在,我仍然爱看各种书籍,并有一个怪癖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,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,真是有一点爱书如命。
写在后边
读书也是增加了可能性,特别是人就那么点儿时间。
记录是为了更好的审视自己。
以上
2021年8月15日 下午1:27 @XA
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审视自己